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請正視校園中的同志青少年


文|呂欣潔(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政策推廣部主任,北一女中校友)
 (本文為回應中國時報2010.12.1第之社論投稿)


貴報於12/1所刊登之『我只愛妳,五專女生燒炭雙亡』新聞,其中提及精神科醫生傳達出『十六、七歲容易產生性別認同問題,通常過一段時間會自然終止』等關於性傾向改變的內容,實為過時且相當錯誤之觀念,此言論不但暗示著同性性傾向為次等的選擇,並且亦將校園同性戀情問題化,而此觀念正是造成台灣同志青少年遭受極大壓迫的重要因素。


多年來,國內外皆有許多研究指出,性傾向無法藉由外力改變,戀上同性與異性皆為感情之自然發展。美國心理學會更於2009年明文宣示,性傾向並非個人選擇,更非疾病或情緒困擾,醫生或助人工作者如暗示個案關於性傾向可改變之建議,是嚴重違反工作倫理的。青少年正處於認識自我、探索感情的階段,產生親密關係之需求實屬一般青少年常見發展歷程,但在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異性戀霸權社會中,我們就不曾聽聞師長或醫生等專業人士,說出關於異性戀傾向通常過一段時間即會『自然終止』之發言。由此可見,台灣社會對於同志的概念仍然非常偏頗,且處處充滿歧視而不自知。缺乏正向支持資源的同志青少年生長於這樣的環境中,心理壓力自然不言而喻,也可看出教育主管機關近年來所謂的『打造性別友善校園』的努力仍然有待加強。


許多無意間主張「青少年因年少無知,而無法確認自己是否為同性戀」的師長們,從來無法理解他/她們的說法,對同性戀孩子的傷害之深。同志青少年因此長時間活在「否定自己、恐懼被發現、沒有人了解我」的陰影中,對周遭環境難以產生所需的安全感與歸屬感,擁抱著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因此失去了家人、同儕朋友、學校的支持系統,並且反覆在這種折磨中變得憂鬱,失去對未來的希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1994年,一對北一女學生相偕前往宜蘭燒炭自殺,並明文「世界的本質不適合我們」,並由校長公開發言:「我們學校沒有同性戀」。1997年,我進入北一女校園就讀,三年來師長不斷的提醒千萬不可發展「不當的同性情誼」,讓我知道這個校園之大,卻完全沒有我這個小拉的容身之處。16年過去了,台灣社會似乎並未進步,如此相似的遺憾故事竟又在我們眼前悄然發生,我們卻仍遭受許多對同志負面刻板印象的箝制,吝於提供給同志青少年安全正向的生存環境。反而急於一次次的勸導:「妳/你們以後還有可能愛上異性,不要這麼快下定論喔」,因此忽視了孩子的求援訊息。期許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及專業助人工作者,以及台灣社會大眾,能夠正視校園青少年的存在,這並非只是單一新聞事件,而是一條條真實的年輕生命,正在被眾人聯手孤立並推向盡頭,只有我們願意正確的了解、走近、認識年輕的同志生命,與她/她們一同努力接納真實的自己,協助打造一個能夠提供安全感與信任的環境,孤單與恐懼才能消弭,希望也才能悄然來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