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發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發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從殺人影展《我是Kuchu》一片看台灣多元成家


今天因為智偉主持廢死聯盟所舉辦的殺人影展,所以跟進去看了《我是Kuchu(Call Me Kuchu)》,Kuchu是烏干達語的同志之意,根據影片中之對話內容,應也包含LGBTI各種族群。片中記錄著烏干達的同志運動,以及同運者David Kato於2011年被反同人士殺害的真實故事。在一個95%國民都仇恨同志的國家,並且該國國會幾乎要通過《反同志法案》,如果此法案一通過,不論是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或所有「疑似」有「同性戀行為」者,都可能面對牢獄之災,甚或死刑。而法案中也規定了,如知道身邊有LGBT的「可疑人士」,都必須於二十四小時之內通報,否則可能面對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並且如在國內外認識或支持LGBTI運動,都是有可能遭受刑罰的對象。



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25萬人凱道送仲丘之久違的有感而發。

(20130803凱道送仲丘空拍圖,轉自http://www.wetalk.tw/thread-5058-1-1.html)


號稱25萬人上街頭的今天。沒有政黨沒有組織沒有動員(雖然也是有人說其實政府有動員啦,因為調虎離山之計,這樣核四公投可以闖關,也會減弱大埔事件)。公民力量的呈現,非常感動。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南半球的彩虹天堂-雪梨同志狂歡節快樂?!(轉載自LEZS05)



(原文刊載於LEZS05期FOCUS專欄)

2012/3/3是2012雪梨同志大遊行,因為幫LEZS寫了這篇文章,所以自己的部落格都不好意思有相關的文章出現,朋友還問我說怎麼都沒分享去了全世界最大的同志遊行的心得感想,怎知我一結束馬上快馬加鞭的趕稿和整理照片。那陣子滂沱大雨的雪梨,還是減低不了彩虹多元的歡愉和狂歡氣氛,大街小巷的六色彩虹真是看了都煩了XDDDDDD。

雜誌版本有精美的圖片供大家欣賞,還是保留一點特權給花錢的讀者吧:) 部落格就讓我把文字記錄下來,其實還有很多更多關於運動方面的感想,希望之後有時間再多寫一點吧!




女神的離開(轉載自LEZS05)


(原文刊載於LEZS05期VIEW專欄)

從三月份開學之後,就一路忙碌,又接了一些小工作來做,也開始念書和接觸更多雪梨同志社群,冷落了我可愛的小blooger~感謝LEZS雜誌的青睞,從05期開始,小妹我會開始在課餘時間幫忙寫一點小稿/搞XD,刊出後一個月會轉回這部落格來留存,歡迎大家也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少見的女同志雜誌囉:)

LEZS:http://www.lezsmeeting.com/ 實體雜誌季刊各大台灣書店與博客來皆有銷售!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請正視校園中的同志青少年


文|呂欣潔(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政策推廣部主任,北一女中校友)
 (本文為回應中國時報2010.12.1第之社論投稿)


貴報於12/1所刊登之『我只愛妳,五專女生燒炭雙亡』新聞,其中提及精神科醫生傳達出『十六、七歲容易產生性別認同問題,通常過一段時間會自然終止』等關於性傾向改變的內容,實為過時且相當錯誤之觀念,此言論不但暗示著同性性傾向為次等的選擇,並且亦將校園同性戀情問題化,而此觀念正是造成台灣同志青少年遭受極大壓迫的重要因素。


多年來,國內外皆有許多研究指出,性傾向無法藉由外力改變,戀上同性與異性皆為感情之自然發展。美國心理學會更於2009年明文宣示,性傾向並非個人選擇,更非疾病或情緒困擾,醫生或助人工作者如暗示個案關於性傾向可改變之建議,是嚴重違反工作倫理的。青少年正處於認識自我、探索感情的階段,產生親密關係之需求實屬一般青少年常見發展歷程,但在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異性戀霸權社會中,我們就不曾聽聞師長或醫生等專業人士,說出關於異性戀傾向通常過一段時間即會『自然終止』之發言。由此可見,台灣社會對於同志的概念仍然非常偏頗,且處處充滿歧視而不自知。缺乏正向支持資源的同志青少年生長於這樣的環境中,心理壓力自然不言而喻,也可看出教育主管機關近年來所謂的『打造性別友善校園』的努力仍然有待加強。


許多無意間主張「青少年因年少無知,而無法確認自己是否為同性戀」的師長們,從來無法理解他/她們的說法,對同性戀孩子的傷害之深。同志青少年因此長時間活在「否定自己、恐懼被發現、沒有人了解我」的陰影中,對周遭環境難以產生所需的安全感與歸屬感,擁抱著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因此失去了家人、同儕朋友、學校的支持系統,並且反覆在這種折磨中變得憂鬱,失去對未來的希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1994年,一對北一女學生相偕前往宜蘭燒炭自殺,並明文「世界的本質不適合我們」,並由校長公開發言:「我們學校沒有同性戀」。1997年,我進入北一女校園就讀,三年來師長不斷的提醒千萬不可發展「不當的同性情誼」,讓我知道這個校園之大,卻完全沒有我這個小拉的容身之處。16年過去了,台灣社會似乎並未進步,如此相似的遺憾故事竟又在我們眼前悄然發生,我們卻仍遭受許多對同志負面刻板印象的箝制,吝於提供給同志青少年安全正向的生存環境。反而急於一次次的勸導:「妳/你們以後還有可能愛上異性,不要這麼快下定論喔」,因此忽視了孩子的求援訊息。期許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及專業助人工作者,以及台灣社會大眾,能夠正視校園青少年的存在,這並非只是單一新聞事件,而是一條條真實的年輕生命,正在被眾人聯手孤立並推向盡頭,只有我們願意正確的了解、走近、認識年輕的同志生命,與她/她們一同努力接納真實的自己,協助打造一個能夠提供安全感與信任的環境,孤單與恐懼才能消弭,希望也才能悄然來到。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稅繳了,那我們的權利呢?


文|同志諮詢熱線 政策推廣部主任 呂欣潔 
(原刊於98年六月份立報)


報稅的時節又來臨了,每到5月總是可以聽到身邊的同志朋友哀鴻遍野的聲音:「政府到底為同志做了什麼,為什麼我們要繳這麼多稅?」、「我跟我的伴在一起10年了,還是得分開多繳好幾萬的稅」、「養這麼多官員,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同志說句話」。是啊,其實我們也想和伴侶一起合併報稅、也想可以幫伴侶加保健保、也想可以一起買房子享受小家庭優惠房貸……還有好多似乎理所當然屬於「公民」的權利,努力盡義務的同志也想一起參與。


今年初,家中原本有計畫購屋的打算,恰好政府釋出「青年安家方案」。媽媽非常開心的跟我表示想使用此政府優惠房貸,讓我可以和我的伴侶有個穩定的安身之所。但仔細研究才發現,此方案適用對象是新婚青年家庭或因生育子女購(換)屋的青年家庭,而所謂「新婚」及「生育子女的青年家庭」,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皆是異性戀伴侶的獨享權利。也就是說如果一對同志伴侶交往了10年、有穩定工作、按時繳稅,但只要身在台灣,他們/她們就得比異性戀伴侶多付出至少1264百元,才可以擁有自己的「家」,這可是一般民眾3個多月的薪資所得,另外還得額外處理房屋共有的繁複行政手續,這豈不是變相的懲罰無「法」結婚的台灣同志?


而身為同志的我與我的親人,在面對這些政府機器下的歧視和差別待遇,承辦人員只能給我們一句:「我們是依法辦理!」而無視於我身為公民的基本權益。如果法律無法走在人民之前,進行社會教育的話,請問台灣政府口中的「社會共識」到底要從何而來?


同志在多數的時候一向是安靜無聲的族群,我們認真工作、唸書、當兵、繳稅,同志存在於台灣的每個角落,是你我的親人或朋友,就跟一般人一樣,也有親密關係的需求、更有組成家庭的渴望。


熱線在今年也期待能提供更多的服務給同志社群,遂成立了「親密關係工作小組」,在成員們分享與討論彼此的經驗之中,更讓我感受到了情感的真摯和性傾向是毫無關係的,一樣有愉快、有失落、有承諾、也會有欺騙,有人一路順暢、也有人跌跌撞撞。唯一的差別只在於,同志的親密關係缺少的是整體社會提供的典範和資源,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同志該怎麼談戀愛、經營關係,所以我們才要花更多的力氣呵護和開創空間;從來也沒有一個官員敢大刀闊斧提供同性伴侶共同報稅或購屋,所以我們只能假裝單身,繳更多的稅和貸款來打造我們的家。在這麼努力之後,我們卻仍然只能夠對外稱呼彼此為「朋友」而非「伴侶」,這是讓人多麼心碎的事。


參與了同志運動這麼多年,呼喊了那麼多的口號,在和社會不斷對話的同時,回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卻還是要面對這麼多難以撼動的差別待遇。在這個報稅的季節,我們這些被逼著要繳稅的同志,相信更能感受到這些錢付出的是多麼不值得吧!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說回家,太沉重-同志春節攻防戰

文|同志諮詢熱線 政策推廣部主任 呂欣潔 
(原刊於98年一月份立報) 


  每年農曆春節,大多數的學生都帶著愉快輕鬆的心情準備返家,有家庭或伴侶的異性戀們,也都開始規劃到婆家娘家過年的行程,或許回到老家要稍微重新適應,但總是和親人相聚總是台灣人很重要的習俗和傳統。 


  但對同志來說,如此長時間的假期可說是一場攻防戰的開始:包包上的彩虹吊飾,收起來、皮夾裡情人的照片,收起來、太MAN或太娘的衣服,收起來、手機裡的寶貝先換個名字,一切只為了回鄉順利,平安歸來。 




  對有伴侶的同志來說,必須先催眠自己是單身,不然可是會在大小親戚輪番上陣『關心』的時刻,不小心露了餡;再來,情侶分開勢必要情話綿綿一番,回到老家的同志,只能找偷閒時刻和彼此聯絡,免得被爸媽發現情勢不對,不然就得在情人來電但親人在旁時,大聲說句『恭喜發財』掩飾過去;最辛苦的就是在所謂『適婚年齡』的同志們,身邊同輩份的表兄姐堂弟妹一一結婚宴客,甚至有些孩子都蹦出來了,好心熱情的長輩們這時候自然地就把目標轉向了看似單身的同志們:『也該好嫁一嫁/娶一娶了吧?』、『隔壁王媽媽的兒子很不錯』、『表哥的女同事很漂亮呢~』……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心裡只能祈禱假期快過去,回到交往七八年的伴侶身邊、回到那個能真正讓自己放鬆的家。 


  最近就聽到身邊有個T朋友在抱怨,明明就早已跟父母出櫃,但在過年時分,阿嬤握著她的手說:什麼時候要嫁了啊?怎麼還那麼像男生長不大啊?媽媽還是得笑著說快了快了,爸爸也尷尬的開始喝起酒來,T朋友也只好擺擺手就當作是每年固定的表演行程。 




  我們常會說春節是對同志是最辛苦的節日,大多數的同志除了行李之外,都要帶著好幾個面具回家,在不同的場合,要選擇扮演不同的角色。就算是已經出櫃的同志,還是得在『已知道』和『未知道』以及『假裝不知道』的親人朋友中選擇性的展露真實的自我,非常辛苦也帶著一絲的哀傷。家,原本該是人生命中不變的避風港,一個溫暖的家也是每個人一生所追求很重要的方向,但對同志來說,卻在原生家庭找不到原本該屬於自已的歸屬感、滿足感,每年的春節只是再一次的提醒每個同志:自己和傳統二元的男女有多麼大的不同,包含性傾向、性別氣質,還有更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並且,在那樣強大穩固的傳統氛圍之下,每個同志都在那個場域中被迫地要隱藏自己的生活、感情、甚至對未來的規劃和藍圖,怪不得許多同志孩子都會被視為沒打算、不會想的小孩,因為我們勢必會和父母用不同的眼光在看待未來,然而,這些卻都必須要深藏在自己的心底。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總會有同志孩子在春節假期的壓力中無預警的出櫃,或是在假期尚未結束前,就趕緊逃離那個看似熟悉卻又感到陌生的家。我們不停的努力,就是希望將來有一天,同志孩子們可以也帶著輕鬆的心情回鄉,介紹自己多年的伴侶,讓我們的家像個真實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