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11225 夏天的聖誕節

已經來雪梨近兩個月,剛來的時候台灣已邁入秋天,而雪梨正值春夏交際之時,時冷時熱,今年的天氣似乎又特別奇怪,室友說去年的12月初,大家已經瘋狂跑海灘衝浪游泳了,但今年的氣溫去到海邊,下水肯定是凍成冰棒再回來。馬可菇跟我在準備要來的行李的時候,一直想像著:陽光、沙灘、正妹!所以盡帶一些露胸露背的衣服,想投入夏日的懷抱,沒想到事與願違,搞得我們只能先暫時跟室友同事借外套來避避風頭(真的是風很大頭很痛!),然後拜託潔媽立馬用空運寄厚外套來,因為已經入夏了,想買也買不到,雖然這邊的朋友說:在台灣,冬至前夏衣不能收;在雪梨,聖誕前冬衣不能收,但服飾業總是喜歡趕在天氣之前,我們也只好誠心期待夏天趕快來到!

不求甚解的我們,拍了一張雄偉的建築照片,但我查看半天都不知道是甚麼建築XD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 Sydney 的 Conservatorium Gate 門口,有一個愛德華七世(1901-1910)的雕像
(天氣真的相當好,萬里無雲,是第一次的夏天聖誕節喔!)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20111217 關於離別的那些事。


我不知道我一直不喜歡離別。

更精確一點地說,我以為我不在意離別,因為那是人生常態。但那是以為。

很少跟階段性的同學或朋友保持聯絡,當人生持續往前走的時候,我通常都頭也不回的大步邁進,對於那些註定要漸行漸遠的生活,重聚時總是心裡扭捏和不安,所以讓我不回頭看。總是希望可以精確拿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又期待著當下的自己可以被理解,想更坦率又怕被質疑,想了解更多的對方但深度總需要時間的醞釀,事情哪有盡如人意的呢?所以在內心的小劇場之後,總是被動著等待。但我的等待也總準備著能量,讓願意向前一步的人,感受到被理解和關心。而我以為就這樣了。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20111216 雪梨食,大不易(化身主婦的下篇)


下廚這種事情對一個有媲美飯店主廚媽媽的小孩來說,根本就是像關刀面前耍大刀、阿妹面前唱情歌一樣不自量力,每次想到煮半天可能吃完還會拉肚子,就鑰匙拿一拿走去媽媽家吃比較快,走去我媽家只要十分鐘XD,還可以出門前打電話點菜,問問今天有甚麼特餐跟點心,到了先跟我妹打一下電動,就可以上餐桌啦!

(想深入了解潔媽主廚到底有多主廚!歡迎參考潔媽部落格愛在生命的缺口:我的幸福廚房系列,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我完全不需要煮飯,毫無用武之地阿,雖然說我也稱不上甚麼武啦XD)

但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女朋友(謎之聲:俗話好像不是這樣說的耶,到了雪梨的新家之後,熱愛省錢的馬可菇同學當然立馬就開始拉著我一起變身成主婦角色,加上我們的廚房既嶄新又乾淨,不好好使用一下真的是太可惜了!

乾淨的現代感廚房。
馬可菇一直說很亂不給我拍因為剛煮完飯,但這代表著我們沒有欺騙觀眾啊!真的有煮XD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20111216 雪梨食,大不易(前情提要的上篇)


大一升大二的時候,和高中同學去英倫劍橋遊學一個月,當時就已經體認到台灣美食便宜又大碗,在世界上實屬難得的深刻感想。記得第一次在語言學校買一個三明治竟然要價合台幣一百多塊,讓我嚇得馬上問home mom大賣場在哪裡,開始每天自己做三明治帶出門。而在此行出發前,在蒐集資訊的階段就有很多網友跟前輩曾經提醒,雪梨物價高,外食更貴,千萬要有心理準備。

我其實不是挑嘴的人,工作的時候可以三餐吃7-11,小七出了什麼新口味的便當,問我最快而且還可以跟妳分析熱量跟分量(其實真的很無聊,AMY姊剛來台北要接我工作的的時候就問過我怎麼可以天天吃7-11…,她問我熱線附近都可以吃什麼,我都支吾答不出來XD)。在吃上面有些自己的喜好,比較喜歡日式清淡或西方口味,台式的唯一熱愛就是國民美食滷肉飯,可以只為了一碗滷肉飯開車到基隆夜市一飽口福,吃完兩碗配豬腿肉清湯就可以開心地摸著肚子回家睡覺(強力推薦基隆夜市19號攤滷肉飯!天下第一極品!)。除此之外,我一直都還蠻習慣吃西方常有的冷食(如:冷三明治、生菜沙拉或涼拌義大利麵…等),所以出國對我來說,食物不是很大的挑戰(但食物的價錢是很大的挑戰XD)。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20111211 Return to the closet(下)

我們終於搬家啦!

最近忙於搬家、將新住處打理成自己想要的小窩、繼續準備考試、中間又經歷了兩個人經前症候群的大吵架、然後發現我考過了~壓力放鬆之後就小病了一場,一直到這兩天才有辦法好好的恢復生活。

我們住的camperdown新社區外觀!超漂亮~
跟雪大的距離大概就像萬隆到台大這般,到市區大概就像到台北車站的距離囉!

保全做得很好,要感應高科技鑰匙才能進入。其實原本很想住在有英式風味的古老雙層平房內,
但這些房子都很像路人隨便就可以開門走進你家,實在很沒安全感...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20111122 Return to the closet(上)

一個在台灣的出櫃女同志,來到雪梨會是什麼樣子呢?

開心地過著party生活?到處認識洋妞把妹?還是每天去上空海灘觀察多元文化?(是的,雪梨最有名的Bondi Beach就是合法的天體裸曬海灘)

才沒人這麼好,一開始就把好康放出來給大家看咧~
下次再放裸體曬太陽的正妹跟壯碩赤膊的海邊慢跑男給大家聞香

距離雪梨市區只要坐車約30-40mins就可以到的Bondi Beach,沙細如白雪,漂亮的不得了啦~



如果以為我過的這麼爽的話,ㄋ一ˇ們就錯啦(掀桌)!!!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20111121 竟然變成走路人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能坐就不站著,能坐車就不走路的人。兩年多前搬回水蓮山莊以後,開始跟小黑馬三一起生活,更是將我的『絕不走路』政策徹底執行到淋漓盡致(我連從熱線去台大演講都要開車,由此可知我有多誇張XD)。

(胖的)我跟我的小黑馬三,讓大家懷念一下我以前有多胖(誰要懷念阿XD)
小黑在花蓮海邊很帥的樣子!我好想念我們一起奔馳在馬路上的時光阿!
(潔媽:我不想念因為你們一奔馳我就要破財繳罰單......)

要來雪梨之前,就有聽說大部分生活在雪梨的人,如果有時間都是用雙腳代步,心裡雖然多少有準備,但還是盡量不去想這個部分,以免開始心情不好XD。但我真的完全沒想到,竟然會有一天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走路,然後我竟然還沒有生氣!在雪梨的生活,真是一天天地在突破我人生的極限~(菸)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20111106 一起出國(下)


在一起出國之後,我終於深刻的體認到甚麼叫做原生家庭的支持系統,我從課本上念過,從實務工作上看過,但第一次真正的深刻體認到,對我來說是無比珍貴的經驗。

個性都倔強又好勝的我們,每有爭執大多都是希望對方照自己的方式進行事情,對於住宿的狀態和花費,我們有各自的標準和要求。馬可同學的重點是便宜乾淨,但我的重點是不與人同房和離學校的距離,關於這點我們已經爭執過無數次,吵到快要分手,我打回台灣跟媽媽哭訴,媽媽一邊安慰我一邊說:她比較節省,兩個人在一起就互相讓一點,不要一直吵架,其他多的錢就媽媽來付吧!

就算跟父母出櫃多年,我依然時常下意識地呈現關係比較好的那一面給父母看,希望不要讓他們覺得,同志伴侶關係比較不好,或者是有藉口叫我嘗試去跟異性交往。但關係哪有總是順利的呢?真正需要支持的時候,通常就是妳最不好的時候,這時候苦都自己吞,總會有滿到吞不下的時候啊~當下我真的覺得,父母的支持是全世界最有力的定心丸,讓當下覺得孤單的我,又充滿力量可以繼續走下去。


上一段變成感激父母恩重難報經了XD




20111105 一起出國(上)


我一直都很想出國念書,除了是希望可以有機會練習英文之外,更期待可以到其他同志運動發展多年的國家,了解一下運動的脈絡和經驗,再回到台灣做我一直很喜歡的同志服務與人權相關工作。

2011第九屆同志大遊行,同志熱線的領頭車輛
超有創意的標語:沒有同志伴侶權、不要收我紅包錢



在和馬可菇同學交往之後,我也一直都知道她想到澳洲working holiday,而我過去一直規畫要去英國社會政策或NGO管理相關的碩士,所以前半年我們其實有點避而不談彼此都想出國生活的事情。對於未來的想像不同一直都是伴侶關係中很敏感的話題,該投入多少、該不該把對方放入彼此的藍圖之中、關係的長度是否為可預見的,這場雙人舞似乎一直都在一個沒先練習好就上場的狀態,所以一直踩到彼此的腳,爭執和測試彼此的想法,妳來我往不斷。





20111102 雪梨的第一天

台北起飛時間:1/11/2011 15:10
雪梨到達時間:2/11/2011 9:35
台北約比雪梨慢三個小時,雪梨是位於+11的時區。雖然不如歐美的時差劇烈,但也是要花一點時間調整身體的狀況。

在一連串匆忙的打包和整理行李之後,我們為期一年的雪梨新生活,終於啟程了。

在機場準備check-in的時候,由於馬來西亞航空對於行李重量的標準相當嚴格,我當然是處於完全失控的狀態,原本在打包的時候,裝了兩大箱29吋的行李,幸好廖佩有提醒我說不定過重罰的錢都可以再買一張機票了,我才去查關於馬航限重的罰款,沒想到竟然一公斤要價914元(廖佩我愛妳~~~),說時遲那時快,真想立馬手刀回家重新打包。

但就算我耗盡腦汁重新整理打包了一次,在機場秤重的時候還是超過了20公斤,足足多了8公斤,關於隨身行李也是一件不行超過5公斤(不含筆電相機等),總之就是在機場把行李打開又重新打包了一次,it is really so me~~~ 

生平第一次蹲在機場重新打包,還被女朋友偷拍,爸媽看起來也無可奈何XD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請正視校園中的同志青少年


文|呂欣潔(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政策推廣部主任,北一女中校友)
 (本文為回應中國時報2010.12.1第之社論投稿)


貴報於12/1所刊登之『我只愛妳,五專女生燒炭雙亡』新聞,其中提及精神科醫生傳達出『十六、七歲容易產生性別認同問題,通常過一段時間會自然終止』等關於性傾向改變的內容,實為過時且相當錯誤之觀念,此言論不但暗示著同性性傾向為次等的選擇,並且亦將校園同性戀情問題化,而此觀念正是造成台灣同志青少年遭受極大壓迫的重要因素。


多年來,國內外皆有許多研究指出,性傾向無法藉由外力改變,戀上同性與異性皆為感情之自然發展。美國心理學會更於2009年明文宣示,性傾向並非個人選擇,更非疾病或情緒困擾,醫生或助人工作者如暗示個案關於性傾向可改變之建議,是嚴重違反工作倫理的。青少年正處於認識自我、探索感情的階段,產生親密關係之需求實屬一般青少年常見發展歷程,但在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異性戀霸權社會中,我們就不曾聽聞師長或醫生等專業人士,說出關於異性戀傾向通常過一段時間即會『自然終止』之發言。由此可見,台灣社會對於同志的概念仍然非常偏頗,且處處充滿歧視而不自知。缺乏正向支持資源的同志青少年生長於這樣的環境中,心理壓力自然不言而喻,也可看出教育主管機關近年來所謂的『打造性別友善校園』的努力仍然有待加強。


許多無意間主張「青少年因年少無知,而無法確認自己是否為同性戀」的師長們,從來無法理解他/她們的說法,對同性戀孩子的傷害之深。同志青少年因此長時間活在「否定自己、恐懼被發現、沒有人了解我」的陰影中,對周遭環境難以產生所需的安全感與歸屬感,擁抱著這個不能說的秘密,因此失去了家人、同儕朋友、學校的支持系統,並且反覆在這種折磨中變得憂鬱,失去對未來的希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1994年,一對北一女學生相偕前往宜蘭燒炭自殺,並明文「世界的本質不適合我們」,並由校長公開發言:「我們學校沒有同性戀」。1997年,我進入北一女校園就讀,三年來師長不斷的提醒千萬不可發展「不當的同性情誼」,讓我知道這個校園之大,卻完全沒有我這個小拉的容身之處。16年過去了,台灣社會似乎並未進步,如此相似的遺憾故事竟又在我們眼前悄然發生,我們卻仍遭受許多對同志負面刻板印象的箝制,吝於提供給同志青少年安全正向的生存環境。反而急於一次次的勸導:「妳/你們以後還有可能愛上異性,不要這麼快下定論喔」,因此忽視了孩子的求援訊息。期許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及專業助人工作者,以及台灣社會大眾,能夠正視校園青少年的存在,這並非只是單一新聞事件,而是一條條真實的年輕生命,正在被眾人聯手孤立並推向盡頭,只有我們願意正確的了解、走近、認識年輕的同志生命,與她/她們一同努力接納真實的自己,協助打造一個能夠提供安全感與信任的環境,孤單與恐懼才能消弭,希望也才能悄然來到。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當兩個女生要結婚……


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政策推廣部主任 呂欣潔
(原文刊登於第280期網氏電子報) 


相信許多人都對「愛妳鍾情」(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HBO自製電影)中的第一段故事印象深刻:一對相伴多年的女同志伴侶AbbyEdith,因為在法律上沒有配偶關係,不但Edith無法進入加護病房探望傷重的Abby,在Abby過世之後兩人共同購買與生活的小屋,竟被一輩子沒見過幾次面的外甥繼承,而年邁的Edith拎著她稀少的行囊和滿滿的回憶,不知何去何從……。這是1960年代美國同志的處境,但在2008年的台灣,同志仍然無時無刻要面對這種狀況。

在熱線的工作,讓我時常有機會外出到校園和老師學生做對話,每每談到「同志結婚」的議題,大約會有以下三種反應:

同志會想結婚嗎?(許多人認為同志天性喜歡換伴侶,而不喜歡穩定)
同志不能結婚嗎?(完全從未想過類似的問題,以為想結婚的人就可以結)
同志幹嘛要結婚?(通常是覺得異性戀婚姻已經很糟糕了,同志幹嘛也要)

多數人都生活在所謂異性戀的社會中,從小到大我們學習到的是,長大之後理所當然要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卻從未發覺到,在「結婚」這兩個如此簡單的字詞背後,有多少社會結構創造出的權利義務是和婚姻制度環環相扣的,時常有老師聽我講完一場演講之後,才知道原來同志無法和伴侶一同報稅或購屋,這時候才搖搖頭說,「那真的是不公平!」。其實不公平的事情可多著呢!

現行婚姻制度的受益者,大概永遠都不會思考到自己占有多少的優勢。除了法律上的保障之外,台灣婚宴上的紅包文化、來自雙方原生家庭的資源,如:聘金、雙方父母提供給新人的購屋頭期款等等,也在在顯示異性戀婚姻於文化上所受到的重視與推崇。

台灣的現行民法的規定中,要組織一個名正言順的家庭,一夫一妻的婚姻是唯一的選擇,這也連帶的箝制了整體社會對家庭的多元想像,因為我們的社會,其實對於非夫妻關係的家庭藍圖(包含隔代教養家庭、同居家庭、重組家庭……等),完全是一片空白。這不只和同志有著密切的關係,包含任何不想進入現有婚姻體制的異性戀朋友,其實都被制度摒除在外,沒有受到任何保障。

然而,家庭在我們的生命中,其實佔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家,除了是避風港、更是許多人心靈的支柱、工作的動力、滿足感與成就感的來源,當同志高比例的遠離原生家庭的同時,卻又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歸屬,無可避免得讓同志感到不知何去何從。試想像,當我和我的伴侶期待以一場婚禮來公告親朋好友,我們這兩個女生即將共組家庭的同時,翻遍六法全書也找不到一則法條可以讓我們新婚購屋、或每年五月共同報稅、甚至在彼此的工作場合都仍要假裝單身、連健保都無法受保,只有在家暴狀況發生的時候,政府才視同志為家庭(註),我們真的必須好好思考,台灣的同志平權政策,政府是否從頭到尾都交了一張白卷?

註:20073月,立院三讀通過將非婚同居人、同性伴侶納入適用於家庭暴力防治法。但在實際狀況下,同志仍會因為社工員沒有性別概念、或必須要面臨出櫃等議題時,限制了同志受家暴法保護的可能性。


文稿原刊:第280期網氏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誰需要同居伴侶法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278-1.htm


稅繳了,那我們的權利呢?


文|同志諮詢熱線 政策推廣部主任 呂欣潔 
(原刊於98年六月份立報)


報稅的時節又來臨了,每到5月總是可以聽到身邊的同志朋友哀鴻遍野的聲音:「政府到底為同志做了什麼,為什麼我們要繳這麼多稅?」、「我跟我的伴在一起10年了,還是得分開多繳好幾萬的稅」、「養這麼多官員,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同志說句話」。是啊,其實我們也想和伴侶一起合併報稅、也想可以幫伴侶加保健保、也想可以一起買房子享受小家庭優惠房貸……還有好多似乎理所當然屬於「公民」的權利,努力盡義務的同志也想一起參與。


今年初,家中原本有計畫購屋的打算,恰好政府釋出「青年安家方案」。媽媽非常開心的跟我表示想使用此政府優惠房貸,讓我可以和我的伴侶有個穩定的安身之所。但仔細研究才發現,此方案適用對象是新婚青年家庭或因生育子女購(換)屋的青年家庭,而所謂「新婚」及「生育子女的青年家庭」,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皆是異性戀伴侶的獨享權利。也就是說如果一對同志伴侶交往了10年、有穩定工作、按時繳稅,但只要身在台灣,他們/她們就得比異性戀伴侶多付出至少1264百元,才可以擁有自己的「家」,這可是一般民眾3個多月的薪資所得,另外還得額外處理房屋共有的繁複行政手續,這豈不是變相的懲罰無「法」結婚的台灣同志?


而身為同志的我與我的親人,在面對這些政府機器下的歧視和差別待遇,承辦人員只能給我們一句:「我們是依法辦理!」而無視於我身為公民的基本權益。如果法律無法走在人民之前,進行社會教育的話,請問台灣政府口中的「社會共識」到底要從何而來?


同志在多數的時候一向是安靜無聲的族群,我們認真工作、唸書、當兵、繳稅,同志存在於台灣的每個角落,是你我的親人或朋友,就跟一般人一樣,也有親密關係的需求、更有組成家庭的渴望。


熱線在今年也期待能提供更多的服務給同志社群,遂成立了「親密關係工作小組」,在成員們分享與討論彼此的經驗之中,更讓我感受到了情感的真摯和性傾向是毫無關係的,一樣有愉快、有失落、有承諾、也會有欺騙,有人一路順暢、也有人跌跌撞撞。唯一的差別只在於,同志的親密關係缺少的是整體社會提供的典範和資源,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同志該怎麼談戀愛、經營關係,所以我們才要花更多的力氣呵護和開創空間;從來也沒有一個官員敢大刀闊斧提供同性伴侶共同報稅或購屋,所以我們只能假裝單身,繳更多的稅和貸款來打造我們的家。在這麼努力之後,我們卻仍然只能夠對外稱呼彼此為「朋友」而非「伴侶」,這是讓人多麼心碎的事。


參與了同志運動這麼多年,呼喊了那麼多的口號,在和社會不斷對話的同時,回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卻還是要面對這麼多難以撼動的差別待遇。在這個報稅的季節,我們這些被逼著要繳稅的同志,相信更能感受到這些錢付出的是多麼不值得吧!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說回家,太沉重-同志春節攻防戰

文|同志諮詢熱線 政策推廣部主任 呂欣潔 
(原刊於98年一月份立報) 


  每年農曆春節,大多數的學生都帶著愉快輕鬆的心情準備返家,有家庭或伴侶的異性戀們,也都開始規劃到婆家娘家過年的行程,或許回到老家要稍微重新適應,但總是和親人相聚總是台灣人很重要的習俗和傳統。 


  但對同志來說,如此長時間的假期可說是一場攻防戰的開始:包包上的彩虹吊飾,收起來、皮夾裡情人的照片,收起來、太MAN或太娘的衣服,收起來、手機裡的寶貝先換個名字,一切只為了回鄉順利,平安歸來。 




  對有伴侶的同志來說,必須先催眠自己是單身,不然可是會在大小親戚輪番上陣『關心』的時刻,不小心露了餡;再來,情侶分開勢必要情話綿綿一番,回到老家的同志,只能找偷閒時刻和彼此聯絡,免得被爸媽發現情勢不對,不然就得在情人來電但親人在旁時,大聲說句『恭喜發財』掩飾過去;最辛苦的就是在所謂『適婚年齡』的同志們,身邊同輩份的表兄姐堂弟妹一一結婚宴客,甚至有些孩子都蹦出來了,好心熱情的長輩們這時候自然地就把目標轉向了看似單身的同志們:『也該好嫁一嫁/娶一娶了吧?』、『隔壁王媽媽的兒子很不錯』、『表哥的女同事很漂亮呢~』……你一言我一語,好不熱鬧,心裡只能祈禱假期快過去,回到交往七八年的伴侶身邊、回到那個能真正讓自己放鬆的家。 


  最近就聽到身邊有個T朋友在抱怨,明明就早已跟父母出櫃,但在過年時分,阿嬤握著她的手說:什麼時候要嫁了啊?怎麼還那麼像男生長不大啊?媽媽還是得笑著說快了快了,爸爸也尷尬的開始喝起酒來,T朋友也只好擺擺手就當作是每年固定的表演行程。 




  我們常會說春節是對同志是最辛苦的節日,大多數的同志除了行李之外,都要帶著好幾個面具回家,在不同的場合,要選擇扮演不同的角色。就算是已經出櫃的同志,還是得在『已知道』和『未知道』以及『假裝不知道』的親人朋友中選擇性的展露真實的自我,非常辛苦也帶著一絲的哀傷。家,原本該是人生命中不變的避風港,一個溫暖的家也是每個人一生所追求很重要的方向,但對同志來說,卻在原生家庭找不到原本該屬於自已的歸屬感、滿足感,每年的春節只是再一次的提醒每個同志:自己和傳統二元的男女有多麼大的不同,包含性傾向、性別氣質,還有更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並且,在那樣強大穩固的傳統氛圍之下,每個同志都在那個場域中被迫地要隱藏自己的生活、感情、甚至對未來的規劃和藍圖,怪不得許多同志孩子都會被視為沒打算、不會想的小孩,因為我們勢必會和父母用不同的眼光在看待未來,然而,這些卻都必須要深藏在自己的心底。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總會有同志孩子在春節假期的壓力中無預警的出櫃,或是在假期尚未結束前,就趕緊逃離那個看似熟悉卻又感到陌生的家。我們不停的努力,就是希望將來有一天,同志孩子們可以也帶著輕鬆的心情回鄉,介紹自己多年的伴侶,讓我們的家像個真實的家。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過。

是不是用一種嘻笑的方式,我們就會以為生命輕鬆了一些。

有些話說了也沒用,所以就笑笑著不說了。
有些人在轉身之後,就消失在彼此生命當中。
有些美好想用雙手掬起,卻不小心流逝在指間。
有些痛也不是刻意的,那不如就吞下淚挺胸往前走。

那些以為,偶而會懷疑是否永遠不會是真的。
閉上眼轉過頭,才發現始終都承擔著些過去往前走。
幸好,至少,走的緩慢仍在匍匐前進。

過了之後,繼續一點一滴拾起,然後拚湊。

曾經願意做的,現在不敢做了。
曾經勇敢說的,現在說不出了。
曾經奔向前的,現在腳步緩了
曾經用力張開雙手,現在變得怯生生地,
只能在偶然閃爍的眼神中,尋找很深層的火花。

然後只能在酒後嘻笑後,在喧鬧拍桌的縫隙之中,
悠悠的說出一句:人森阿~

過了,過著,過吧。
人生不就是這樣過了嗎?